9月1日,《老紅軍的故事》55集精品短視頻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央視頻、人民視頻等平臺播出。圖為短視頻中的一個畫面。 省關工委提供
圖書《老紅軍的故事》封面。 省關工委供圖
本報記者 柏樺
“紅軍紅軍的故事長,閃閃紅星耀東方,雪山草地踩腳下,嘿!革命理想心中藏……”9月1日,由陜西省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出品的《老紅軍的故事》55集精品短視頻,在中國教育電視臺、央視頻、人民視頻等平臺播出并全網上線。
艱苦卓絕的萬里長征在熒幕重現,戰火紛飛的抗戰歲月被緩緩掀開,困難重重的建設時期被真實呈現。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為觀眾詮釋著革命先輩用鮮血甚至生命守護的理想和信念。
從100幅畫作到1部書稿、55集精品短視頻、1首歌曲,以革命歷史為底色、以青少年紅色教育為目標的英雄禮贊——“老紅軍的故事”系列文藝創作,在筆觸、鏡頭與旋律中徐徐展開,將老紅軍的鋼鐵意志轉化為新時代青少年的奮進力量,開啟了一場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
筆墨光影繪忠誠
2021年5月,延安棗園美術館里,幾十幅2米高、1.8米寬的油畫陳列在最顯眼處。畫中人物,是百位老紅軍。
“這是中央美院教授潘皓與我們團隊歷時3年、跨越24個省區市、行程5萬余公里的成果。”延安棗園美術館館長李旭冉輕撫畫框,語氣中難掩激動,“得知我們是從延安來的,許多老人握著我們的手淚流不止。”
“他們都是共和國的功臣,他們的人生經歷就是青少年紅色教育傳承的鮮活教材。”省關工委負責人當即決定,推動畫作轉化為更廣泛的文化傳播載體。
2021年8月,省關工委會議室里,作家周養俊、李戰民、金步搖接過重任。
他們以畫作為起點,走訪老紅軍及其家屬,查找整理史實資料,從口述歷史、史料細節中“打撈”出55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參加了500多次戰斗的“戰斗模范”余新元、三過草地的“紅小鬼”馬志選、“高原紅旗兵站”守護者李培英、立下“人在,彈藥在”誓言的王榮恩……筆尖劃過紙面,歷史在細節中復活。
一次次線上線下會議,一版版專業的審讀意見,一遍遍從標題到內容的反復推敲……一年后,55個故事按照“長征歲月”“抗日烽火”“雄獅過江”“和平年代”4個篇章編排,配以人物照片、手繪插圖、資料圖片,新中國一路走來的波瀾壯闊浮現眼前。
“每一個字都要以崇敬之心寫下,這是責任,更是使命!”9月2日,周養俊談到《老紅軍的故事》書稿的撰寫時說。“那時,常常寫到淚流滿面,因為老紅軍堅定而純粹的信仰。”金步搖堅信,只要在孩子們心中種下長征精神的種子,理想的火焰就不會熄滅。
圖書尚未付梓,配套拍攝動畫短視頻的構想已悄然萌芽。
以圖書為藍本再次加工創作視頻腳本,邀約知名詞曲作家創作主題曲,尋找藝術團隊繪制動畫素材……2024年8月9日,延安革命紀念館廣場上,《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導演組帶領參演人員和攝制組正式開拍。
匠心鑄魂傳薪火
“一年時間,完成55集精品短視頻和100多期系列節目的制作,是技術挑戰,更是對歷史敬畏心的考驗。”9月3日,該系列短視頻總導演告訴記者,首版腳本送審時,軍史專家直言不諱:“視頻中的帽子款式、軍裝肩章領章、武器型號,必須百分百還原!”
至關重要的動畫素材創作由誰來完成?“舉全院之力,用畫筆歌頌英雄、弘揚紅色文化!”在西安美術學院院長朱盡暉的努力下,學校5個院系、112名師生組成創作團隊,半年內完成1600余幅繪畫作品。為了呈現最真實的戰場瞬間,創作團隊翻閱軍史檔案,逐個修正細節。
“他說,‘告訴組織,如果祖國需要的話,請組織相信我,我還可以去’。”“他們的眼中有光,那是對勝利的篤定。”潘皓在短視頻中口述寫生經歷時,無限感慨。這樣的故事,成為每集短視頻的靈魂注腳。
作品的主題曲必須振奮人心、充滿力量,中國兒童音樂學會副會長、詞作家李眾是創作的不二人選。一本本長征主題圖書寄往北京,一個個老紅軍的故事每天分享,在導演組幾個月的努力下,李眾三易其稿,完成主題曲《紅軍精神放光芒》歌詞的創作。
什么樣的旋律才能配得上這么提氣的歌詞?在李眾的極力推薦下,知名作曲家王沛勇擔重任。此時,無人知道他已身患重疾。病榻之上,王沛反復修改。這一曲,成了他藝術生命的終章。
“其實大家所做的,遠不止于此。”總導演介紹,省關工委多次組織專家學者、節目制片人和導演進行座談,反復就《老紅軍的故事》精品短視頻及系列節目進行修改,在各級黨委、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下,創作最終完成。
“熱血鑄就英雄譜,紅軍少年是榜樣。先輩奮勇打江山,紅軍精神放光芒……”當清澈的童聲唱響《紅軍精神放光芒》時,歷史與未來在音符中交匯,“紅軍戰士”與孩子們在這一刻相遇……
青春共鳴啟新程
9月1日,55集《老紅軍的故事》精品短視頻由央視頻重點推出,在中國教育電視臺、人民視頻等平臺相繼播出,首日播放量突破千萬。彈幕中,“此生無悔入華夏”“紅軍爺爺,我們接棒”等留言刷屏。
“用短視頻的形式,走進紅軍長征歷史、走進老紅軍心靈深處,這種碎片化、沉浸式的傳播方式,精準切合年輕人的媒介使用方式。”中國教育電視臺原副臺長陳宏評價。
制作團隊同步制作推出的100期系列節目,邀專家解讀長征精神、請畫家團隊分享創作故事、與紅色紀念館工作人員共話革命歷史,線上線下聯動,讓紅色教育突破了時空界限。
“很感動!這檔節目對孩子們的教育意義是前所未有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希望它能啟示年輕人應該怎樣工作、生活,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懈奮斗。”著名歌唱家馮健雪說。
有老紅軍家屬致電省關工委:“相信這些故事會一代代地流傳下去,激勵后人砥礪前行。”
在延安,《老紅軍的故事》系列短視頻與“開學第一課”相結合,發揮育人實效;在咸陽,數萬名觀眾關注、觀看該系列短視頻,有觀眾認為,作品對當下齊心協力共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激勵作用;在楊凌,“如何傳承紅軍精神”成為校園里最熱的話題,“以紅軍精神解群眾難題”成為社區工作者的工作目標……
1935年,紅軍翻越岷山,三軍過后盡開顏。
2025年,55個故事化作星辰,點亮新一代的征程。
從畫布到熒幕,從文字到旋律,這場耗時5年的創作,最終化作青少年心中的種子。正如圖書《老紅軍的故事》序言中所寫:“每一個故事,都是一段不凡的生與死的經歷。每一段講述,都是一次重溫初心的精神洗禮。”
當《紅軍精神放光芒》的旋律在校園回蕩,當00后觀眾在直播間為老紅軍點贊,歷史與現實完成了一次壯麗的對話。那些畫布上的面孔、文字中的熱血、光影里的信仰、歌聲中的力量,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人,向著更加光輝的未來出發。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102-35151-0.html跨越時空的精神接力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漢中545株古樹名木獲保險護航 單株最高保8萬元!
下一篇: 用智慧與責任書寫綠色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