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在中醫中屬于肝癖、積聚等范疇,可通過辨證分型結合中藥、針灸等方式干預。中醫治療脂肪肝主要有痰濕內阻型、肝郁脾虛型、濕熱蘊結型、氣滯血瘀型、肝腎陰虛型五種證型,需根據具體證型選用健脾祛濕、疏肝理氣、清熱利濕等治法。
患者多表現為形體肥胖、脘腹脹滿、舌苔白膩,與長期過食肥甘厚味有關。常用方劑如二陳湯加減,含半夏、陳皮等化痰燥濕藥;中成藥可選血脂康膠囊、荷丹片等。配合艾灸中脘、豐隆等穴位可增強化痰效果。日常需控制油脂攝入,避免生冷黏膩食物。
常見脅肋脹痛、情緒抑郁、食欲不振等癥狀,多因情志不暢或勞倦傷脾所致。柴胡疏肝散合四君子湯為經典方,中成藥如逍遙丸、舒肝解郁膠囊可選用。針灸太沖、足三里等穴位有助于疏肝健脾。建議保持規律作息,適當進行八段錦等舒緩運動。
以口苦尿黃、舌紅苔黃膩為特征,常與飲酒過量或外感濕熱有關。龍膽瀉肝湯為基礎方,中成藥如茵梔黃顆粒、肝膽舒康膠囊具有清利肝膽濕熱功效。可配合耳尖放血或針刺陽陵泉穴。飲食需絕對戒酒,多食綠豆、冬瓜等清熱食材。
多見脅肋刺痛、面色晦暗、舌質紫暗,常見于病程較長者。血府逐瘀湯加減可活血化瘀,中成藥如大黃蟄蟲丸、復方鱉甲軟肝片能改善肝臟微循環。刺絡拔罐肝俞、膈俞等穴位可輔助化瘀。需避免久坐不動,適度進行太極拳等活動。
表現為頭暈耳鳴、五心煩熱、舌紅少苔,多見于中老年或久病者。一貫煎合六味地黃丸為基礎方,中成藥如杞菊地黃丸、護肝寧片可滋補肝腎。艾灸三陰交、涌泉穴有助于滋陰。宜食用黑芝麻、枸杞等滋腎食材,避免熬夜耗傷陰液。
中醫治療脂肪肝需堅持3-6個月療程,期間定期復查肝功能與超聲。所有藥物應在醫師指導下使用,避免自行配伍。配合低脂高纖維飲食,每日保持30分鐘以上快走或游泳等有氧運動,戒除煙酒。若出現轉氨酶持續升高或肝纖維化跡象,應及時結合西醫干預。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69-21999-0.html脂肪肝的中醫鑒別治療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脂肪肝的穴位埋線療法
下一篇: 十六字訣竅遠離脂肪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