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哈佛商業評論)
2025年度“中國卓越管理公司” (Best Managed Companies) 項目旨在評選并展示在復雜商業環境中脫穎而出的中國企業,以及它們的最佳管理實踐。通過對各行各業的標桿企業進行深入分析,BMC項目不僅揭示了優秀企業如何應對挑戰與變化,更加深了我們對長期主義和創新精神的理解。本篇專訪中的BMC獲獎企業海信視像,作為踐行卓越管理的典范,這個案例在于:立根于技術深耕,不斷探索技術的邊界,以系統性思維推動產業升級與組織進化,在全球競爭中展現出中國企業的韌性與智慧。
向“新”而行:海信視像的長期主義實踐
數智化和AI浪潮席卷而來,電子制造業正經歷前所未有的技術重塑與價值重構。隨著全球消費電子產品加速迭代、眾多曾經知名的電視品牌已逐步淡出主流市場。海信是其中為數不多堅持技術立企,從而穿越周期完成蛻變的國民品牌。截至2024年,海信電視已連續3年出貨量全球排名第二、中國第一,也是唯一連續七年保持增長的企業。更重要的是,海信視像不再局限于傳統制造,戰略定位從“電視廠商”躍升為“綜合顯示解決方案服務商”。近日,《哈佛商業評論》中文版專訪了海信視像總裁李煒,探尋該企業“技術立企、全球植根、責任共贏”的獨特進化路徑。
技術立企,鍛造新質生產力
“對海信而言,新質生產力不僅是技術突破,更體現為產業結構升級、組織管理創新與用戶價值重構。”李煒表示,在液晶、激光顯示和Micro LED三大顯示技術主航道上,海信已由跟隨者轉為引領者,這正是長期主義戰略堅持下的自然結果。
海信一直堅持“技術立企”的核心理念。2004年,當時全球液晶技術高度依賴日韓企業,在面對韓國顯示企業代表“你們只需做底座和后殼就可以了”的言論時,海信毅然選擇自主研發。從實驗室到標準制定,2009年海信建成國內首條大尺寸LED背光模組生產線,之后更牽頭制定LED背光的國際標準。這一系列舉措不僅打破了技術壁壘,也開啟了中國電視品牌從產業鏈中下游向上游突圍的路徑。
2025年,海信在美國CES展上全球首發“RGB三維控色液晶顯示技術”,并于今年3月量產搭載該技術的RGB-Mini LED電視海信UX,標志著其在高端顯示領域實現重大突破。激光顯示則是海信自主開辟的“無人區”。在國家“863計劃”支持下,海信相繼攻克激光光源、光學引擎等核心技術,自主研發的電影院同源技術與新一代納米光譜選擇屏 Pro實現了“源自影院,超越影院”的視覺體驗。2024年海信激光電視全球出貨量市占率達65.8%,連續六年穩居全球第一,擁有的激光顯示相關專利達2806項,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芯片領域同樣體現了海信技術深耕的厚度。早在2005年,海信就推出中國首顆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數字電視芯片,開啟了芯片自研之路。此后十年間,海信畫質芯片實現七次迭代,打破了國外壟斷。如今,海信不僅在電視的TCON芯片領域全球市占率取得世界第一的位置,更在顯示的SOC芯片上打破國外長期的壟斷地位。
海信在AI深度融合方面也走在行業前列。自研的“超級智能體”覆蓋體育、影視、健身、教育等領域,能夠準確理解用戶深層意圖,提供流暢、自然的交互體驗。李煒介紹,海信超級智能體正在改變用戶看電視的習慣,拓展了更多生活場景。例如,海信新推出的“閨蜜機”產品,融合語音、手勢、觸控等多模態交互,具備智能助手、健身教練、生活管家等多重角色,成為深受年輕用戶歡迎的全新交互終端。
“我們做顯示,但不止于顯示。”李煒表示,未來電視將進化為家庭智慧中樞,其背后是AI、大數據、算力與傳感的融合交匯。這也是海信持續推進新顯示業務的根本動力所在――以用戶需求為錨點,以技術突破為支撐,從視覺呈現延展至智能感知與主動服務,在C端和B端共同驅動下拓展更廣闊的產業邊界。
除了主航道業務,海信近年來積極拓展B端“新顯示業務”,布局商用、車載、醫療、教育等多元場景,構建第二增長曲線。目前新顯示業務在整體營收中占比持續提升,戰略潛力已初步顯現。
在商用顯示領域,海信已實現從會議中心、戶外廣告到零售終端的全場景覆蓋,例如連鎖快餐店的數字標牌、足球場大屏、校園教學大屏等。車載顯示方面,海信已與紅旗、吉利等品牌開展合作,在智能座艙顯示、座艙娛樂系統、車載激光投影等方向進行技術輸出,部分產品已實現量產供應。
出海為路,深耕全球網絡
如果說“技術立企”是海信的扎實內核,那么“全球化”就是其步步為營的外拓路徑。過去30年,海信堅持自主品牌出海戰略,逐步構建起全球化的高附加值能力體系。截至2024年,海信電視海外營收占比已超過50%,C 端海外產品銷量占到整體比例的 2/3;從“制造出海”全面邁向“品牌”“技術”“價值”出海的新階段。
海信的國際化戰略始于上世紀80年代,1996年正式設立海信南非公司,隨后在墨西哥、斯洛文尼亞、越南等地陸續建立起本地化生產基地。作為曾經主導墨西哥工廠建設與運營的“出海老兵”,李煒對海信出海的歷程感觸頗深。他回憶道:“我們最初接手夏普在墨西哥的工廠時,當地員工對中國企業抱有疑慮,擔心只是來低成本套利。要打消疑慮,只有通過長期投入、職業培訓和文化融合,真正融入當地社會。”通過持續的投入、技術升級和管理優化,海信在墨西哥的工廠實現了年產量從60萬臺到2024年800萬臺的飛躍,還推動了大量本地員工從基層成長為管理骨干。類似的做法也復制到了東南亞和歐洲等地區,使海信“國際化,更要本土化”的全球戰略落地生根。
與傳統OEM代工路徑不同,海信堅持走“自主品牌+本土運營”的高質量國際化道路,自有品牌電視占比已超過98%。品牌建設方面,海信持續加大全球市場的投入,尤其以體育賽事贊助為全球溝通的重要橋梁。從成為首家贊助歐洲杯的中國品牌,到在世界杯、世俱杯等賽事上持續亮相,顯著提升了品牌全球認知度。“體育是一種通用語言,它讓我們與全球用戶高效溝通。”李煒坦言,體育營銷和賽事品牌建設不僅打開了歐洲主流渠道的大門,也極大提升了品牌溢價能力。
在創新營銷手段上,海信還敏銳捕捉到中國數字化浪潮對全球市場的啟發意義。李煒指出,雖然目前歐美市場線上銷售占比尚低,但隨著Z世代消費行為的變遷,以KOL、大V測評、短視頻內容為代表的新營銷模式影響力逐步顯現。借助自身在中國市場錘煉出的內容營銷、直播電商等能力,海信也在積極布局海外市場的社交化傳播。例如,海信主動擁抱海外專業測評機構的高標準挑戰,其高端電視產品連續多年在美國的RTINGS和英國《Which?》等權威機構中斬獲高分,從而進一步構筑消費者信任。
在全球市場結構上,海信已在日本、斯洛文尼亞、南非、澳大利亞等國家實現電視品類的市占率第一,全球電視出貨量連續三年穩居世界第二。
ESG落地,做時間與社會的朋友
“利他是最大的長期主義。”李煒在演講中多次強調。ESG不僅是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更是可持續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也是海信長期主義的核心體現。
在國家“雙碳”目標指引下,海信正系統性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戰略,從制造端到設計端、從中國工廠到海外基地,構建起貫穿全流程的ESG管理能力。公司明確提出“不晚于2050年實現運營碳中和”的目標,2023年海信在廣東江門建成全國家電行業首個“零碳工廠”,100%綠電供能,年發電量富余部分還可出售給電網,累計已開發超2600張綠證。沿著這一路徑,黃島和貴陽的工廠都已經實現綠色供應鏈認證,綠色能源使用占比也在逐步攀升。
綠色制造不僅體現在能源結構調整上,更深入到產品研發與設計。海信自研的RGB-Mini LED電視相比傳統液晶電視節能超過20%,激光電視能耗僅為同尺寸液晶電視的1/2。產品設計階段引入AI仿真和智能算法,從結構優化、材料精簡到能效評估,實現全生命周期的低碳設計。公司還通過AI輔助設計、數字仿真和工藝改進,有效提升研發效率,并降低資源消耗,持續推動“以最小資源消耗實現最大產出”的綠色創新。
2024年,海信視像積極申報了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燈塔工廠”認證,圍繞“從用戶洞察到服務交付”的端到端流程,全面嵌入AI設計、制造智能化、能耗管控與用戶價值管理。海外方面,新建的越南工廠按“智能制造4.0”標準建設,屋頂結構預留光伏承重,同時復制國內智能制造及智慧能源管理系統,實現跨地域綠色升級。
在推進綠色轉型的同時,海信也將“產業共贏”作為ESG核心理念。公司每年9月承辦全球激光顯示產業大會,聯合上下游企業、科研院所和標準組織,共同推動產業發展與技術突破。目前海信已牽頭發布多項激光顯示標準,并開放相關專利,賦能產業鏈共同進步。
海信還是全球責任的踐行者。在南非,公司向當地醫院捐贈專業醫療設備,提升公共醫療水平;在埃塞俄比亞,借助智能交通技術幫助首都亞的斯亞貝巴實現公交系統數字化升級,提高了市民出行效率和城市治理能力。這些項目不僅彰顯了企業全球視野,也體現出其對本地社會發展與民生改善的長期承諾。
李煒表示,真正的長期主義,不只是做時間的朋友,更要做社會的朋友、世界的朋友。正是這種融合綠色制造、產業賦能與全球責任的ESG戰略,使海信在多個高標準市場贏得青睞,并在中國電視節能評級中長期位居前列。
對于海信而言,“卓越”從不是抽象的標簽,而是其在長期主義信念下不斷向新、面向全球的戰略實踐。在這個變量頻發的時代,海信選擇了一條看似最慢卻最穩的路:深耕技術、尊重用戶、融入全球、賦能社會。正如李煒所言:“偉大的企業,不在于一時的乘風而上,而在于穿越周期的定力與韌性。”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35-6673-0.html特別策劃 | 中國卓越管理企業的案例:海信視像的科技深耕與堅守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