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承載著深厚歷史底蘊與磅礴奮進力量。本文立足歷史縱深與現實關照雙重視角,從國家與社會、集體與組織、個人與家庭三個維度,系統剖析偉大抗戰精神的豐富內涵與永恒價值,使其在新時代煥發蓬勃生機,指引我們在新征程上奮力前行。
時空變幻,精神不朽。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傳承和弘揚偉大抗戰精神,踔厲奮發、勇毅前行,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而團結奮斗!”偉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精神在抗日戰爭偉大實踐中的集中呈現,具有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的永恒價值,必須倍加珍惜、持續弘揚。
偉大抗戰精神內涵豐富、意義深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彰顯中國人民對國家和民族命運的高度責任感與使命感;“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展現中華民族的錚錚鐵骨和崇高品格;“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凸顯中國人民面對強敵時的大無畏斗爭精神;“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體現中國人民在艱難困苦中堅守到底、直至勝利的堅定意志。
歷史因銘記而永恒,正義因捍衛而昭彰,精神因弘揚而彌新。面對一些國家的技術壁壘,科研人員以“沒有條件就創造條件”的堅持,踐行“不依附、不盲從”的民族氣節,在芯片研發、航天航空等諸多領域不斷取得突破。在脫貧攻堅戰中,數百萬扶貧干部秉持“一個都不能少”的執著,以“堅忍不拔、百折不撓”的精神扎根基層,拔除窮根。在抗洪搶險、抗震救災、抗擊疫情等危急關頭,人民子弟兵聞令而動、逆行而上,不惜一切代價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延續“血戰到底”的拼勁。面對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行為,中國展現出“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的底氣和“有決心、有能力、有手段”的從容,這正是偉大抗戰精神中“不畏強暴”的英雄氣概在外交領域的延伸,堅定捍衛了民族尊嚴。
2025年9月3日,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 攝
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是一場薪火相傳、接續奮斗的“接力跑”,要從偉大抗戰精神中汲取砥礪前行的奮進力量,凝心聚力、迎難而上,不斷奪取事業發展新勝利。
從國家與社會層面看,要從制度保障、內容深化、載體創新三個維度協同發力。第一,以深化歷史教育與研究為核心支撐,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鼓勵歷史學、社會學、人類學等領域學者聯合攻關,不僅聚焦重大戰役、英雄人物的史詩敘事,更要深入挖掘敵后戰場的民眾支援、國際友人與中國軍民的并肩作戰等微觀歷史,讓偉大抗戰精神從“宏大敘事”延伸至“個體記憶”。第二,要構建抗戰歷史與偉大抗戰精神“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的全鏈條滲透體系。將偉大抗戰精神深度融入各學科教學,在語文課程中強化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課程中深化時空坐標認知,在思政課程中突出價值引領;同時,還可以通過美術課復刻抗戰版畫、音樂課傳唱救亡歌曲等創新形式,實現“沉浸式”教學。第三,要利用AI技術構建抗戰歷史數字博物館,通過數字復原技術重現淞滬會戰、平型關大捷等關鍵場景,讓學生借助VR設備“走進”歷史現場;聯合影視、出版行業,鼓勵創作如《南京照相館》般尊重史實、兼具人文溫度的文藝作品,嚴格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的“污名化”言論,以電影、紀錄片、長篇小說等多元載體,讓歷史場景“可感、可觸、可憶”,引導青少年牢固樹立正確的歷史觀。
從集體與組織層面看,將偉大抗戰精神深度融入日常實踐與文化建設,讓精神力量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關鍵抓手。一方面,要將“愛國情懷”轉化為員工的職業擔當,通過主題培訓、榜樣宣講等方式,引導員工認識到崗位工作與國家發展的內在關聯,把個人成長目標融入企業發展戰略、國家產業升級需求,讓敬業奉獻成為踐行愛國精神的日常體現;另一方面,要將偉大抗戰精神中的“斗爭意志”轉化為企業突破發展瓶頸的核心動力,面對核心技術“卡脖子”、市場競爭加劇等挑戰,以“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勇氣推動技術研發與模式創新,鼓勵團隊攻堅克難、敢闖敢試;同時,還要將“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精神融入生產與服務全流程,倡導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從產品質量把控到客戶服務優化,每一個環節都追求極致,讓偉大抗戰精神成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精神引擎”。此外,要充分激活社會組織的“紐帶”與“橋梁”作用。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團組織及各類公益組織,可定期組織開展主題學習、走訪慰問抗戰老兵、幫扶老兵家屬等活動,凝聚起更多社會力量參與到精神傳承中來。
從個人與家庭層面看,偉大抗戰精神傳承更多體現在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日常修養中,是個人成長的精神養分,更是家庭家風的重要底色。對個人而言,傳承偉大抗戰精神的第一步,是主動與歷史對話、與精神共鳴。無論是從記錄革命歷程的書籍中感受先輩的理想信念,還是從抗戰影片中體會戰士的鋼鐵意志,抑或是在參觀抗戰紀念館時觸摸歲月沉淀的溫度……通過這些具體而鮮活的方式,真正走進那段“山河破碎卻脊梁不彎”的歲月,在對比中懂得今日和平的來之不易,從而激發“生逢盛世、當不負盛世”的奮斗之志。更重要的是,要把偉大抗戰精神轉化為日常行為準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體現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遵守社會公德、恪守職業道德、弘揚家庭美德。“不畏強暴、血戰到底”體現在學習和工作中,就是敢于面對困難和挫折。“百折不撓、堅忍不拔”體現在個人成長上,就是樹立遠大目標并長期不懈努力。在家庭中,偉大抗戰精神更是家風傳承的“鮮活教材”,從小在孩子心中種下“愛國、堅韌、勇敢、擔當”的種子,讓他們懂得“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讓紅色品質成為家庭的“精神基因”,代代相傳、生生不息。
歷史的回響激蕩人心,精神的力量穿越時空。站在新的歷史起點,我們要大力弘揚偉大抗戰精神,以精神之光照亮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大征程,以不屈的姿態續寫屬于新時代的輝煌篇章,交出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先輩的優異答卷!
作者 | 李儉
責編 | 王靜靜
校對 | 翟婧
審核 | 于川、張凌潔
監審 | 彭亞南、劉斌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30-29377-0.html 偉大抗戰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以文風會風話風之變推動作風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