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14年浴血奮戰,中國人民以血肉之軀筑起堅不可摧的民族防線,用不屈抗爭鑄就光耀千秋的精神豐碑。本文聚焦抗戰歷史的時代價值,從政治、軍事、文化維度追溯其精神內核,結合當下國家發展與全球變局,闡釋抗戰精神在維護國家主權、推動改革攻堅、凝聚民族共識中的現實意義。
當時間的指針指向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80周年的歷史刻度,那些在烽火歲月中淬煉的民族記憶,再次以震撼人心的力量叩擊著每個中國人的心靈。這場持續14年的偉大抗爭,不僅改變了中華民族的命運走向,更塑造了一個民族堅韌不拔的精神品格。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回望,我們深刻認識到,銘記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不僅是對先輩的緬懷與致敬,更是從歷史的厚重積淀中汲取奮進力量,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砥礪前行。
歷史的回響: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多維價值與精神內核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其價值與意義超越了戰爭本身,在政治、軍事、文化等多個維度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政治層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為中華民族贏得了民族尊嚴和國際地位。為鞏固戰爭勝利成果,維護戰后世界和平與安全,1945年4月,在中國、美國、英國、蘇聯的共同倡議下,舊金山會議共商建立聯合國。隨著“聯合國憲章”正式出臺,中國成為聯合國安理會5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形成的大國地位得到國際法的正式確認。
軍事層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面對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日本侵略者,中國軍民以血肉之軀筑起鋼鐵長城,正面戰場與敵后戰場相互配合,開展了規模空前的人民戰爭。平型關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臺兒莊戰役重創日軍精銳,百團大戰切斷日軍交通命脈,這些經典戰役不僅彰顯了中國軍民的智慧與勇氣,更積累了以弱勝強的寶貴經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深入敵后,開展游擊戰爭,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了廣闊的敵后戰場,成為抗戰的中流砥柱。這種獨特的戰略戰術和全民抗戰模式,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提供了中國方案,豐富了人類戰爭理論寶庫。
文化層面: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一場民族精神的淬煉與升華。在生死存亡的考驗面前,中華民族展現出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家國情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民族氣節、“血戰到底,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在戰火中熔鑄成偉大的抗戰精神。從趙一曼“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的壯烈遺言,到楊靖宇孤身與敵周旋五晝夜的鋼鐵意志;從八百壯士堅守四行倉庫的英勇壯舉,到“駝峰航線”中美飛行員并肩作戰的國際主義精神,無數感人至深的故事,成為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精神力量不僅支撐著中國人民取得抗戰勝利,更成為激勵后世砥礪前行的強大動力。
這是2025年7月7日拍攝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 新華社記者 張晨霖 攝
精神的傳承:抗戰精神的時代價值和現實啟示
偉大的抗戰精神穿越時空,在新時代依然煥發著蓬勃生機,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在國家層面,抗戰精神是維護國家安全、捍衛國家主權的精神支柱。當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國際形勢復雜多變,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權主義抬頭,我國面臨的外部壓力和風險挑戰明顯增多。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溫抗戰歷史,弘揚抗戰精神,有助于增強全民族的憂患意識和國防觀念,激發愛國熱情,凝聚起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的強大合力。無論是應對領土主權爭端,還是突破技術封鎖,抗戰精神中蘊含的斗爭意志和必勝信念,都將為我們提供精神指引。
在社會層面,抗戰精神是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源泉。抗戰時期,全國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各抗日團體、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緊密團結,形成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這種團結協作、共克時艱的精神,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高度契合。進入新時代,弘揚抗戰精神為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品德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無論是脫貧攻堅戰場上的眾志成城,還是抗震救災時的守望相助,抗戰精神在當代實踐中大放異彩,成為凝聚人心、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在個人層面,抗戰精神是激勵人們戰勝困難、實現人生價值的精神動力。抗戰時期,無數中華兒女在國家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拋頭顱、灑熱血,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這種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對當代青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啟示。新時代,青年一代面臨著學業、就業、生活等多方面的壓力和挑戰,更需要從抗戰精神中汲取力量,培養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樹立遠大理想,勇于擔當作為,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2025年7月7日,北京市第十二中學的少先隊員參觀主題展覽。新華社記者 陳曄華 攝
奮進的征程:將歷史力量轉化為發展動能
銘記歷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我們要將抗戰精神轉化為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動能。
在經濟領域,當前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經濟形勢,我們要發揚抗戰時期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加大科技創新投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無論是“天問”探火、“嫦娥”奔月,還是 “蛟龍”深潛、“復興”領跑,這些重大科技成就的背后,都離不開科研工作者攻堅克難、勇攀高峰的拼搏精神,這正是抗戰精神在科技創新領域的延續與升華。
在深化改革開放方面,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展現了非凡的政治智慧和團結包容精神。這種精神啟示我們,在新時代全面深化改革開放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凝聚各方共識,匯聚改革合力。面對改革進入深水區、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復雜局面,我們要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以“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勇氣破除體制機制障礙,推動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從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到共建“一帶一路”,從優化營商環境到推進制度型開放,我國改革開放的每一步前行,都是對這種開拓創新精神的傳承與發展。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這一歷史地位賦予我們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責任與使命。在百年變局加速演進的今天,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無論是在應對氣候變化、推動全球抗疫合作,還是在維護世界和平穩定方面,中國都展現出大國擔當。我們要繼續弘揚國際主義精神,加強同世界各國的團結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挑戰,推動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秩序。
未來的召喚:在銘記與傳承中開創美好明天
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讓抗戰歷史和抗戰精神代代相傳,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黨史學習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利用博物館、紀念館、紅色遺址等教育資源,讓青少年了解歷史、銘記歷史,培養他們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同時,要創新傳播方式,運用新媒體、新技術手段,讓抗戰歷史和抗戰精神以更加生動鮮活的形式走進青少年的內心世界。要深入挖掘抗戰歷史文化資源,創作更多優秀文藝作品,講好抗戰故事,弘揚抗戰精神。從經典電影《地道戰》《地雷戰》到現代影視作品《太行山上》《覺醒年代》,這些文藝作品以藝術的形式展現了抗戰歷史,激發了人們的愛國熱情。未來,我們要繼續加大文藝創作力度,推出更多思想精深、藝術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讓抗戰精神在文化傳承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但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仍然存在各種風險挑戰。讓我們以史為鑒、開創未來,從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中汲取奮進力量,大力弘揚抗戰精神,以“越是艱險越向前”的英雄氣概和 “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昂揚斗志,書寫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歷史的壯麗篇章。
作者 | 吳金錠
責編 | 王靜靜
校對 | 翟婧
審核 | 于川、張凌潔
監審 | 彭亞南、劉斌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30-18190-0.html銘記抗戰歷史 汲取奮進力量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
上一篇: 把握科學編制中長期規劃的“三性”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