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剛開年,所有人都以為京東外賣會是徹底改寫外賣市場格局的那一個狠角色。
然而,半年過去,從京東開始,外賣市場被激起一道又一道漣漪,美團加大補貼力度,淘寶正式發布閃購,將餓了么硬生生拉回牌局。外賣大戰卷來了一塊錢的奶茶,十元以內的飯菜,也同時為淘寶閃購卷來了超 2 億的日活,為京東的季度活躍用戶帶來了 40% 的同比增幅,為美團二季度帶來了超 6400 萬的日均單量。
企業砸錢補貼的戰火,燒到消費者這里便是狂歡的篝火。有人調侃,“ 想減肥的時候偏偏遇上了便宜的外賣。” 低價外賣,指引消費者做出經濟實惠的消費選擇,要么點外賣送到家,要么站在奶茶店門口,點個外賣再跟騎手說自取,畢竟一杯奶茶現場點單 20 元,用上大額券至少能把價格打下一半。
而另一邊,堂食成了食物鏈底端。外賣出單機器瘋狂運轉,騎手匆忙取餐趕著送手里的一堆單子,后廚忙得團團轉,但坐在門店里吃飯的顧客卻寥寥無幾。
知危走訪了 10 余家餐飲門店,發現外賣和堂食之間確實存在差異,外賣打得火熱,而堂食卻似乎身處寒冬。
“ 我們家有很多熟客,都轉線上訂外賣了,現在每天到店或者堂食的人非常非常少。” 廣東某咖啡簡餐店主北北( 化名 )對知危坦言,外賣大戰以來,堂食減少的體感很明顯。
北北表示,拿 6 月份的情況來說,“ 6 月我們外賣訂單很多,營收卻比 5 月少了整整一萬塊錢,這一萬塊是堂食部分的減少。”
她解釋道,餐飲行業里堂食的錢標價多少就實收多少,但是放到外賣里,同樣標價的東西,實際收入可能也就只有標價的 50% 。“ 比如一個 40 元的美團訂單,店里堂食實收 40 元,而外賣可能實收只有 22 元,外賣的實收金額可能都沒有堂食的毛利多。”
知危也走訪了 10 余家北京線下的餐飲商家,在回答 “ 外賣大戰是否影響到堂食 ” 這一問題的時候,有超過一半的商家表示 “ 影響到了。”
位于北京 CBD 商圈某商場 B1 層的商家對知危說,堂食少得不是一星半點兒,同時他們家的外賣也沒有像網上說的那樣 “ 外賣爆單 ”,所以就更難了。
他表示:“ 主要是外賣訂單增多,增的也不一定是我們家。大家都愛點外賣的情況下,可能人家就點更便宜的商家了,落到我們這里就是又沒外賣單子,又沒堂食。”
他坦言,他們家是做灌湯包、面條為主的,他認為不算正餐,所以即便是外賣訂單高峰期的飯點,他們也顯得有點弱勢,“ 再說了,我們這種品類,到店吃才好吃,包子送外賣時間久了不好吃了,面也坨了,我們也不敢太刺激外賣訂單,也怕影響口碑。”
那么,什么樣的品類沒受影響呢?
在知危走訪的商家里,有位于商圈,消費客群為上班族,工作日訂單旺盛的。也有位于居民聚集區,消費客群大多為周邊住戶,周末及平日晚間訂單較多的。結合我們得到的樣本來說,烤魚、烤肉、烤鴨、火鍋一類的線上線下體驗差距很大的重體量正餐,堂食幾乎不受影響。
受影響的,是偏輕體量快餐向的例如灌湯包、肉夾饃、面類、麻辣燙這一類餐品,這些商家對我們表示,“ 堂食大概少了一半。”
這些品類的處境尤為尷尬,可以作為正餐,需求量大,但在外賣上又賣不上價。這些店主大多是小本經營,不是連鎖店,比起那些可以響應外賣大戰機動調整、平衡折扣與利潤的連鎖品牌,顯得更為弱勢了。
一想起 7 月份的幾個周末,北北就很頭疼。因為一到周末,外賣平臺就會發大額券,打商家一個猝不及防。
滿減優惠的刺激下,消費者也逐漸形成了 “ 先看看外賣多少錢 ” 的思維慣性。
比價之后,很多人會在奶茶店門口下一單外賣,等有騎手接單之后,再打電話給騎手說可以自取。一位消費者對知危表示:“ 有一次我在商場 B1 點了 1 樓的奶茶,外賣地址寫的是 B1 層的一家店鋪,騎手直接給我打電話問我是不是要自取,感覺他們都很熟悉這套流程。”
北北也向知危確認,自取的訂單肉眼可見地變多,而且不僅有點了外賣再自取的,還有直接在自提下單的,優惠雖然沒有外賣大,“ 但價格也比直接堂食低 ”。
知危在外賣平臺上觀察到,某家飲品店的外賣單價券后 10 元,自提要 20 元,但都比原價的 30 元便宜。
這讓一些店主產生了迷茫,開個線下店,因為平臺發券用戶會優選外賣,次選自提,線下堂食反倒成了后的選項,那頂著高成本開堂食店的意義是什么呢?為什么不做一個檔口甚至是幽靈外賣店呢?
更讓餐飲商家感到迷茫的,是補貼成本的持續增加。北北告訴我們,他的店 6 月份的營業收入有 37000 元以上,但活動和補貼就要花掉 21000 多塊錢,而且這部分數字還是逐月攀升的。“ 一個月能達到 1600 多外賣訂單,但收入僅僅是覆蓋我的運營成本,房租、水電和人工,一分錢不賺。”
平臺們就這樣用補貼帶來的線上訂單壓縮了堂食的生存空間,同時又把補貼的一部分成本也壓給了堂食店,終形成了 “ 堂食店自己花錢卷死自己 ” 的奇怪景象。
從今年 5 月開始,商家能感受到的,只有外賣訂單的突然暴漲,還沒到能拉出賬單查看收支比例的階段。拿北北家的店來說,他們每個月的外賣訂單都在增加,現在穩定到 1600 單以上,她表示這是她所在城市排名前十的訂單量。
進入到 6 月、7 月,外賣訂單暴漲的刺激感逐漸褪去,商家們重新審視訂單與利潤之后,發現自己并沒得到什么好處。
同時,平臺間的策略不同,也讓商家對價格戰避無可避。商家們告訴知危,淘寶閃購一般會發 15 減 14、15 減 12 這樣的券,引導大家進行低單價的消費,而如果你提高餐品價格,發大額券的美團就在后面等著你,引導高單價的客群消費。
“ 沒有人能夠扛得住38-18的券。” 一位商家如是說。
這樣,無論你做的是高客單價還是低客單價,總有一個平臺等著你來卷,拿現在互聯網上流行的一句話來調侃就是 “ 手心手背都是屎 ”。
過去,堂食是下下餐飲店門的底氣,無論平臺上賺多還是賺少,無扣點、節省包材的堂食,能給商家帶來實打實的收益。
現在,堂食這張底牌被不知何時能停的外賣大戰卷沒了。
既然嫌平臺不好,那干脆不上平臺呢?
一位在北京開店的張先生向我們表示,他因為不想跟著平臺卷,開了一家純堂食的品質快餐店,沒有上外賣平臺。店鋪位置在北京三里屯,主打日式拉面定食,客單價在 40 元左右,之前談不上很賺錢但收益還可以,自打外賣大戰進入白熱化階段后,他店鋪的營業額驟降了 50% 。
“ 沒人來吃堂食了,我又不想上外賣去卷,干脆關門了。” 他說道。
在餐飲業里,夏天實際上是堂食消費的高峰期,但現在這個高峰期,被外賣給打沒了。北北是廣東人,他表示習慣堂食飲茶的本地人都寧愿在家點外賣了,事情遠比想象中的要難。
“ 夏天都沒賺到的錢,天冷了更難賺了,可能有些商家難以挺過 9 月份。” 他擔憂道。
關于這些活不下去的店,網上有個主流的論調是 “ 活不下去就別開,不要出來賣慘,我工作也很苦很累,我只想買便宜劃算的外賣。”
的確,在這個萬事線上化提效的時代,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看上去也沒什么問題,不適應時代似乎就應該被淘汰掉。
但,通過成本壓縮和極致低價把堅持堂食的店全卷死之后,我們吃到的外賣,真的會是我們想要的嗎?
或許,未來能活下去的餐飲,要么是前面提到的只有線下才好吃、外賣體驗會很差的的烤肉、烤鴨、火鍋等品類,要么是有商務宴請功能的貴價高級餐廳,要么就是高度標準化、極致壓縮成本、能把外賣玩出利潤的連鎖快餐品牌,而路邊小店的生存空間會越來越小,只有口味特別出眾的能活下來,但他們不會上外賣,排隊會讓你排到懷疑人生。
這樣的結果是好是壞,似乎很難評判,就像有一部分人認為“ 科技改變了他的生活,但沒有改善他的生活 ”一樣。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17-181805-0.html外賣大戰“壓垮”堂食了嗎 多家門店稱營業額少一半
聲明:本網頁內容旨在傳播知識,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郵件:237651251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