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和小伙伴建立了一個產品社區,經歷過坎坷曲折走到了今天。本篇文章對這一年多的3個重要的階段進行了復盤,希望能給你帶來一些啟發。
回二線發展1年多后,一個偶然的機會認識了一位也是從一線回來的小伙伴(L),他來我在的公司面試產品崗位。在面試互相了解的過程中我倆有很多共情的地方。
- 我倆都是一線工作回來的,無法適應這里的工作節奏和狀態
- 在這個地方同樣遭遇了工作、社交不同頻、圈子封閉、甚是孤立無援
- 渴望找到一點一線氛圍,或有一個同頻的交際圈
- 在這里有了更多空閑的時間,我們都想能做點什么出來
大概就是在這樣的契機下,我倆決定建立一個屬于我們的圈子,搭建一個平臺供類似我倆這樣的人交流、學習、共同成長的平臺。
從決定做這件事情至今已1年多,在這期間也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坎坷曲折,甚至中途幾次放棄,后來在斷斷續續的堅持中走到了今天。
復盤做這件事經歷的3個重要的起承轉合的階段,每個階段都給了不同的思考并推著我一步步往前。
第一階段:創建產品社區核心人員——3人1. 創建產品社區
我們都是行動派,由L負責把idea梳理出來,約下一個見面時間碰齊想法后立即付諸行動。
我記得是在一個周六的下午,新加入了一個新伙伴(T),在一家咖啡廳里3個還不太熟的人在暢聊一下午后達成了共識并快速地定位了我們要做的內容——做一個本地的產品經理圈,為本地產品經理提供一個交流、學習、共同進步的平臺。愉快地決定后,一條官宣朋友圈宣告以L為核心的團隊正式成立了。
2. 運行方式
產品圈的運行方式主要為三塊內容:線下主題沙龍,社群運營、公眾號。
產品圈的運行模型如上圖所示,完整的業務鏈是通過外部引流—>關注公眾號和進社群—>通過公眾號和社群了解和參與線下活動—>線下活動為公眾號提供內容。
這套模式已經有其他產品社區玩的很成熟了,在這套模式下與其他社區做對比后我們得出以下結論:
- 當前擁有的人脈中無法產生kol
- 能提供的價值有限
- 唯有的是本地還未有這樣的平臺,占了起首優勢
在跟其他社區做完對比后,確定了重線下、平等交流模式為起點,這個決定也是摸著石頭過河,在當時的窘境下比較樂觀的想法是做總比不做好,至少試了才知道哪里錯。
線下沙龍采用活動咖啡會談形式(conversation coffee)其實就是定一個主題在咖啡環境中,大家一邊喝咖啡,一邊放松地聊產品。
由于我們三人都有正職工作,把產品沙龍就定在了每周六。場地上征用了L的辦公場地,L是自己創業,他租了個公寓辦公,當然了,茶水、咖啡、水電也一并由他贊助。
(第一期產品沙龍)
第一期沙龍順利地就安排上了,第一場活動作為演練沒有對外公開,只邀請了身邊感興趣的朋友加入。第一期活動起勢比較高,參與了一場同頻交流后,大家對產品圈反饋了支持的態度,這種正向反饋也刺激了我們積極準備下一場。
從第二期就開始對外宣傳造勢,吸引更多的人參加線下活動。可能大家出于獵奇的心態,活動放開后有不少人報名參與了線下活動。
活動開始對外后出現了一個問題,來參與線下活動的不止產品經理,有開發、測試、售前等等的小伙伴也加入,所以活動的主題就不能聚焦到產品上,盡管已經提前準備好了主題,進行交流引導,未能參與交流的人也不是這個話題的受眾,最終一場活動只能圍繞本地的就業環境、各自的工作情況展開,既延展不開也不具備持久性。
出現這種情況后,我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去解決,退一步的想法是拋開主題的限制,我們至少提供了一個社交平臺,參加活動至少認識了一些人,可以拓展人脈。
用這個無力的說辭我們也硬著頭皮組織了6場線下活動,但每多組織一期活動我們的無力感就越明顯。就對這個事情的新鮮勁過了,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又不甘心放手不做,就變成形式化去做這個事情,但彼此之間也不說破,大家有心無力地維持著平靜的現狀。
在進行到第6期后,我們決定把線下活動停止了,在沒有找到更好的形式前,線下這塊只能先擱置著。
把重心轉移到線上社群。社群維護主要為兩塊內容:每天發送互聯網資訊、主題討論。
社群維護這塊一早就知道是沒有著力點的,一互聯網咨詢內容提供不到了價值,二缺少kol的存在,群內的討論要么是被問題終結要么就是被閑聊代替。
公眾號板塊是沒有內容輸出的。
3. 啟動階段的復盤
產品圈這個平臺在草草進行6期線下活動后就進入了沉寂狀態。這樣的結果并不意外。一開始說做的時候大家熱情滿滿,充滿干勁。但為愛發電這種事情終會有電量耗盡的時候。本來做這件事的出發點和形式沒錯,在這階段做不下去其實存在很多問題。
1)沒有想清楚核心問題
- 產品圈缺少核心價值,不管以什么主題去組織活動都不會有好的結果
- 沒有找到合適的發力點,只要這個問題不解決,怎么往下做都徒然的
2)團隊問題
- 分工不明確,導致大家不知道自己該做什么,目前是靠各自自驅,內耗
- 社群缺乏主心骨,三個人中沒有出現領頭羊的作用
- 缺少規劃和計劃,目前的工作大多是順勢而為
- 缺少deadline,每次定完想法之后不定具體的時間和落實到位,也沒有把成員的效力發揮到最大
啟動階段失敗最根本的原因是因為沒有想清楚我們到底要做什么,雖然一開始定好了目標,但那個目標也是長期的。短期需要怎么去做是沒有想好的。在整個平臺的運行模式上,我們也只是依葫蘆畫瓢,市場面的社區基本都是這樣做的,所以我們也這么做。但是我們和別人的核心勢力區別在哪里,這是我們沒有搞清楚的。所以一試就錯。
第二階段:重啟社區——4個人線下沙龍暫停后。核心成員之間也開始沉寂了。除了還在行尸走肉般管理社群外,都不再關注社區這件事了。我跟L是做這個事情最初的發起人,也從來沒覺得這個事情到走不下去的地步了。
于是我倆把這個事情重新梳理了一遍。前一階段我們碰到的核心問題是:
- 找不到社區的價值
- 目標人群(產品經理)太垂直,而本地的受眾少在重定向時,想法就圍繞以上兩個問題展開。
首先在社區價值上先從我們自身出發,做這個社區我們能提供什么價值。
我的價值:
- 我算是個起步階段的知識付費者,能提供面試、簡歷以及產品轉行服務
- 我了解本地互聯網環境、公司,能提供求職避坑、人脈鏈接
L的價值:
- L是創業者,提供創業知識分享
- L創業積累了一定的人脈資源,可提供人脈資源互聯
共同的價值:
在目標人群上,解決辦法也是把目標范圍 擴大,不只針對產品,而是針對整個行業的人。
梳理清楚價值點后,我們也串通了一個點就是把我倆已經在做的事情規模化,并且做成一個平臺。確認了這個思路以后,我們又重新著手社區的事宜。
第一步還是得先有人就是流量,找到人才知道要提供什么服務。在擴大目標人群上,我們與一個本地it交流群合作。這個社群人數達150 ,群主也一直想嘗試線下 線上的方式,我們決定聯手一起做這個平臺。
也是從線下主題沙龍開始,他有人,我們有線下活動的失敗經驗。所以一起合作之后舉辦的第一場活動我們都格外重視,把之前活動出現的問題全部掃了一遍,大家分工合作,各司其職。提前踩點,制定活動流程等。
這次活動是人數報名最多的一次活動,但活動當天也有一部分人鴿了,串場的主持人在當天因為出差沒來,換另一個人撐場,這場活動開始按方向走,后來變成吐槽大會,大家都是從一線回來的,對本地的環境有太多的不滿意的地方,越吐槽越激烈。主持人寫的稿也沒全程沒有拿出口袋。
這次活動進行基本是年前了,對于這一次的重啟肯定是不滿意,完全達不到預期。我們4人也決定年后回來又重新開始,好好地把線下活動舉辦起來。
結果沒等來年后的好好重啟,等來的是過完年團隊沒了。L**選擇去上海投奔他的前領導,T因為工作調動去了隔壁市,群主的工作本身就有出差性質,過年后他也出差常駐了。從3人4人,最后只剩我1人了。突然散伙,我也不把精力放在這里了,社區宣布失敗。
重啟階段的復盤:
1)方向上
- 在這個階段,找到一點方向,能從實際出發尋找價值點
- 以線下起步還是很難,以多次活動結果來看,大家來線下更偏于社交,但社交與定好的方向不一致
2)團隊上
再次重啟階段雖是因為團隊散伙沒做起來,但團隊不散,按照定好的方向也會走不下去。我和L都在做知識付費,都是想通過平臺把蛋糕變大。就當前時機而言我跟L的成績還不足以支撐起一個平臺,都只是一個知識付費的個體,兩個個體結合還不足產生效應。
第三階段:再次重啟——1個人散伙2個月后,我打算重啟社區。更多的是因為不甘心吧。團隊雖然散伙了,并沒有證明這件事情做不了。
這一次的重啟就只有我一個人。這次的心境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團隊中做事情和1個人做事情的區別還是挺大的,之前團隊一起做時,需要兼顧大局,需要妥協達成想法上的一致,而1個人做事情就需要決定做還是不做。
再次重啟也是站在前兩次的肩旁上,之前的經驗和當前的人力給我做了決策:
- 線下部分必須拋掉
- 核心點就是要輸出有價值的內容
- 社群不是重點,無需花費太多精力,公眾號的內容才是
- 內容要精準匹配到目標人群
1)重新定位自身價值
從我自身找IP,我的人設是二線互聯網知識博主。我有一線、二線的工作經歷,了解一線到二線的工作落差,對二線互聯網環境、招聘情況、互聯網公司足夠理解,我能做的就是為從一線回二線的人提供服務。
- 求職避坑
- 本地人脈資源鏈接、共享
- 互聯網環境,人才就業政策解讀
這些信息差才是內容的根本來源。
2)重定目標目標用戶
前兩個階段一直在提供價值、受眾窄等問題中煎熬,把用戶圈定為本地的用戶以致于一直陷入不敢成為kol的誤區,深怕提供的信息滿足不了用戶所需。也導致了我們的價值和提供的服務不匹配。這一次,目標用戶不再是已經回來的人,真正的目標用戶是那些準備要回來的人,他們沒有渠道了解信息。而我需要做的就是提供信息。
3)重內容的新運營模式
重啟后我只做一件事,那就是輸出內容:本地的互聯網公司、招聘信息、互聯網環境等,把內容放到知乎、百度等渠道,用戶通過內容關注公眾號,再由公眾號進入社群。
流量應用:進入社群之前對每個人的信息做基本了解,做資源匹配。
- 把合適的人推hr、或者獵頭
- 資源鏈接,為部分公司對接商務
- 獲得了更多的資源
在重啟階段成果:22年3月開始運營公眾號的數據。
再次重啟階段復盤:
- 帶入了產品思維,從需求本身出發找到了發力點——內容
- 用數據驗證了需求和轉化路徑
- 算是找到了可持續發展方向
得到的好處:
- 社群把本地這個小的互聯網圈串起來了,人脈、資源互聯為公司提供了商務合作
- 通過社群結識了很多在自主創業的人,獲得邀請加入資格
- 獲得了更多的offer機會 ,也為公司提供了人才輸送
- 為副業引流,接了更多產品私單
- 多個內容平臺賬號價值上升,獲得更多變現機會
再次重啟方向選在了風口上 ,疫情、大廠裁員以及互聯網寒冬情況之下,大部分人都選擇回鄉發展,而了解本地工作環境的信息是鮮有的,而我剛好做了風頭上的豬。
總結回顧做這件事關鍵的幾個階段,每個階段好似懵懵懂懂地就過去了,等到再回頭時才會覺得當時的做法有多愚蠢,明明每一步都有更好的選擇,我想這就是經歷增長了認知,認知成熟了心智,心智決定了成長。盡管當時的做法很不成熟,但很慶幸但是盲目地去做了,不然今天我也沒有機會在這里做復盤。
自己從0到1去做一個產品和在公司環境下去做產品還是有很大的差距,這應該就是創業者和工作者身份、心態的區別。盡管在公司里能獨擋一面,去一個屬于自己0到1的產品時還是跟個嫩頭青一樣。
盡管這個平臺還沒有取得很亮眼的成績,但他切切實實地給很多人提供了幫助,回顧做這件事以來的歷程,除了利益上的獲得,我從中得到了做產品的成就感。看著自己想法一步步實現的踏實感和喜悅感,而這種情緒會給我繼續走下去的動力。
以前我總以為做什么事情好似冥冥注定一樣,但現在我清楚的認識到這是窮極思變,你不走到這一步就不會有可以轉變的選擇。
本文由 @努力努力再努力的PM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110-31262-0.html復盤從0開始做公眾號,盲目做一件事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復盤從0開始做公眾號)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