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振生在大棚查看作物長勢(資料照片)。 受訪者供圖
本報記者 呂揚
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校區,有一個被師生稱為“東南窯”的小麥病理實驗室。9月7日,實驗室里,已過花甲之年的中國工程院院士康振生在帶領學生做實驗。
“我也當過農民,知道種地的辛苦和不易。我將不忘初心,回歸麥田,做一個心中始終‘裝著’糧食的人。”康振生說。
作為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大學生,康振生帶著興奮與憧憬,成為西北農學院植物保護專業的學生。后來,他又成為招生制度改革后學校首屆研究生,在導師李振岐院士的帶領下,開啟了40余年的小麥條銹病攻克之路。
小麥條銹病被稱為“小麥癌癥”,是一種通過空氣傳播的低溫真菌病害,會讓小麥減產,嚴重時甚至會導致小麥絕收,給我國糧食安全造成重大威脅。出身農家的康振生,親眼見過條銹病對小麥安全生產造成的巨大影響,萌發出依靠科學助農增產增收的愿望。
后來,他帶領團隊踏遍多個省份采集萬份標本,首次發現條銹菌在野生小檗上的有性生殖過程,破解了病菌變異國際難題,構建起綠色防控技術體系。經過18年持續攻關,他帶領團隊發現全球首個被病菌操縱的小麥感病基因。該成果發表于Cell,入選“2023年中國農業科學十大進展”。
2017年,康振生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當選院士值得高興。但在我看來,最大的榮譽莫過于培養了一批批對我國農業發展作出貢獻的農林科技人才。”康振生說。
科研任務重,但他仍然長期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多年來,康振生形成“以育人為本,全方位促進學生知識、能力和素質協調發展,打造知農愛農新型植保創新人才”的人才培養理念。近年來,康振生培養博士研究生60多人、碩士研究生130多人。這些學生中有的已經成為植保科技創新的主力軍,有的在地方農科院或農技部門服務“三農”,守護國家糧食安全。
“農業院校教師一生要站好兩個講臺,一是教書育人的講臺,一是田間地頭的講臺。常常自問初心何在,人生之路就會走穩走遠。”康振生說。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102-35132-0.html康振生:40余載矢志科教報國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從枝頭到門店:永輝超市遷西板栗全鏈路品控背后的助農實踐
下一篇: 把紅色故事講給更多人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