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二十三日,十二歲的小講解員李梓禾向游客講述革命歷史。
本報記者 鄭斐文/圖
“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老一輩革命家就是在這里運籌帷幄,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8月23日,12歲的小講解員李梓禾站在延安市棗園革命舊址毛澤東舊居前,用清脆的童聲向參觀的游客講述革命歷史。
陽光透過老梨樹的枝葉,在青磚地面上灑下躍動的光斑。小講解員神情專注,胸前的紅領巾格外醒目。這樣的場景,在延安市各個革命舊址日復一日地上演。
1992年,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組建成立延安精神紅領巾講解團。30多年來,一批又一批少先隊員利用節假日和課余時間,活躍在延安革命紀念館、棗園革命舊址、寶塔山景區等地,為游客義務講解紅色歷史。他們用真摯的童聲和青春的視角,講述那段厚重的革命歷史。這個紅領巾講解團已成為延安精神傳承中一道動人的風景。
今年8月,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延安精神紅領巾講解團被授予全國“新時代好少年”榮譽稱號,成為全國青少年傳承紅色基因的重要標桿。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13歲的吉雨桐已堅持義務講解3年。她對館內文物如數家珍:“每一件革命文物背后,都有一個感人的故事。”有一次,吉雨桐在講述“陜北窯洞戰友情”時,一位八旬老人緊緊握住她的手說:“娃娃講得好,我們不能忘記老一輩革命者的功績!”
這句話讓她深刻體會到,講解的意義不僅是傳承歷史,還是心靈的對話和精神的接力。
13歲的雷斯木家住延安革命紀念館附近,從小聽父輩講述紅色故事長大。“爸爸常給我講馬文瑞鬧革命的故事,我們學校也叫‘馬文瑞紅軍小學’。這讓我感到歷史不再是書本上的文字,而是發生在身邊可觸可感的故事。”紅色文化浸潤著他的成長,也促使他主動加入講解團。“每次講解,我都覺得自己是在為傳播延安精神貢獻力量。”雷斯木說。
在駐延某部軍營旁長大的吳梓灝每天都能聽到部隊訓練的口號聲。“爸爸說,他們是人民的子弟兵,用行動傳承著延安精神。”吳梓灝說,他在父親的鼓勵下加入講解團,以“小軍人”的姿態講述革命故事,弘揚延安精神。
“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寶塔山下,小講解員高梓涵聲情并茂地吟誦,為游客詮釋寶塔作為革命象征的深遠意義。“爺爺是一位老黨員,常給我講南泥灣開荒、張思德燒炭的往事。這些故事就像一粒粒種子,從小在我心里生根發芽。”高梓涵說,“講解,是讓這些紅色的種子開出更燦爛的花。”
延安精神的宣講從圣地走向全國。
2002年,在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支持和組織下,一批優秀的小講解員組成“延安精神小小宣講團”,走出延安,奔赴北京、上海、深圳、香港、澳門等地開展宣講。他們走進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高校,在“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大型展覽中擔任講解員;通過演、唱等多種形式,為各地觀眾生動再現那段崢嶸歲月。孩子們的聲音雖稚嫩,卻飽含深情,讓延安精神跨越時空,觸動人心。
榮譽背后,是孩子們不懈的努力和真實的成長過程。
初為講解員時,李梓禾面對游客常常緊張,甚至忘詞。一次,幾位參觀的老人問起毛主席在棗園的生活細節,她因知識儲備不足而窘迫。一位曾擔任過主持人的老奶奶善意地提醒她:“要做一名優秀的講解員,不能光背稿子,更要理解歷史、儲備知識。”
這句話點醒了李梓禾。從那以后,她開始大量查閱史料、拓展知識。如今,她已能從容應對各種提問。今年7月,李梓禾獲得延安市紅領巾講解員講解技能展示活動第一名;8月26日,她到西安參加全省講解技能展示活動,獲得第二名。
“3年的講解經歷,提升了我的表達能力,更讓我懂得什么是責任,什么是傳承。”李梓禾說。
據統計,1992年成立以來,延安精神紅領巾講解團已累計培養3000余名小講解員,完成義務講解萬余場,覆蓋聽眾超150萬人次。“革命舊址是一本永遠讀不完的‘書’。孩子們在這里汲取歷史營養,也在實踐中傳播延安精神、賡續紅色血脈。他們以行動書寫紅色文化的青春續章,用童聲把延安精神傳向四面八方。”延安職業技術學院附屬小學大隊輔導員馮晶說。
從最初的稚嫩羞澀到如今的自信從容,紅領巾講解團小講解員的身影始終活躍在延安各個革命舊址。他們講述的是歷史,更是信仰的火種;他們展示的是知識,更是精神的傳承。
編輯:齊少恒
本文鏈接:http://www.rrqrq.com/showinfo-102-35121-0.html三千童聲傳薪火
聲明:本網頁內容由互聯網博主自發貢獻,不代表本站觀點,本站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天上不會到餡餅,請大家謹防詐騙!若有侵權等問題請及時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處理。
上一篇: 華潤新能源陜西分公司組織華潤駐陜業務單元單身青年職工七夕聯誼活動
下一篇: 45萬尾魚苗放流七星湖